你现在的位置:学校网首页 - 中学试卷 - 高三试卷 - 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所属栏目: 高三试卷
【字号: 】【背景色 收藏此页】 【关闭
 关键字:
关键词: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中,高三上,语文,模拟考试,答案,2014届,云南大理试卷
摘 要: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
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

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年》)

一般解释“败绩”就是溃败、大败。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唐)孔颖达正义(又曰“疏”):“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是《左传》一书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注释,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从其说。而联系《左传》全书及其文献用例,陆宗达先生用实证的方法对此提出了异议,并断言这种“似是而非”的解说纯系望文生义。因为在《左传》同时代其他文献中确实存在着与“丧其功绩”无关的“败绩”的用例: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里的“败绩”,是指田猎时翻车,与战争无关。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坠,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 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礼记&檀弓上》)

此例鲁庄公为本次战争的胜利者,根本无所谓“丧其功绩”之义。这里讲的是马惊车翻,把鲁庄公摔下车,此处的“败绩”也是指车出轨(车辙)而颠翻。

“败绩”,《三体石经》又写作“败迹”或“败蹟”,“迹”就是“车辙”,“败绩”指古代车行出轨而颠翻。凭借大量文献材料比较释义,不仅此两句话文义贯通,《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一语也更显得文从字顺,与下文的“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齐国军队被杀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也有“败绩”作“车行出轨而颠翻”的用例:“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里的“败绩”,依清代学者戴震的说法,也是“车覆”之义。

陆先生的考据,对于对古文献知之不多的人来说,确有舍近求远之嫌。但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具有实证性),又体现了《左传》及相关文献用词的系统性,“似非而是”,确为不易之论。

1.下列对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是而非”指古文献中对词义的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情形。

B.“似是而非”的说解虽然也是一种可以说得通的解释,但并不一定是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C.有的“似非而是”的说解初读起来让人感到古奥、怪癖,但仔细琢磨却文从字顺,不无道理。

D.“似非而是”的说解虽然不是由权威的注释家做出的,但这种说解并不缺乏说服力,因为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词义的“实证性”,指的是解释词义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能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做到文义贯通。

B.对“败绩”一词,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解说方法上稍有不同。

C.因为杜预和孔颖达对《左传》的解说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所以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依从他们的解说。

D.为了证实“败绩”一词应该解说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作者专门引用了《左传》中的典型例句,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词义自身的系统性”,指的是同一个词的词义在同一文献或同一时代相关文献中的用法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彼此印证。

B.词义说解中“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与《左传》有关的文献中,在其他古汉语文献中也难免存在。

C.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那些“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解说往往对我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需要摆脱这些影响,努力获得原著的真谛。

D.作者引出《三体石经》中的“绩”字的不同字形,是为了探讨该字的本义,其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败绩”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 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茅屋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岁:年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希望

D.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表:表彰,彰显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3分)

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三府并辟,皆不就  

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的弟子出入,其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有异于常人,百姓很容易把他们跟一般的人区别开来。

C.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2)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宋)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翁卷《山雨》一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分)

9.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


上一篇:英桥国际初中部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郑州市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城市学校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城市学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城市学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城市学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城市学校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城市学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QQ:1191060874
关于我们 | 市场合作 | 建议反馈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深圳幼儿园 | 深圳小学 | 深圳中学 | 深圳大学 | 深圳培训 | 咨询 | 问题 | 讨论 | 百科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试卷 | 看书 | 招聘 | 教案 | 课本 | 课堂 | 听力

技术支持:www.szxuexiao.com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