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于慎行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城市学校网为您提供《明史·于慎行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9分,考试时间2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 答案为:C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 答案为:D
    注:中试者称为“举人”。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 答案为:C
    注: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本题分数:5分)
  • 请填写答案: (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 参考答案为:
    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注:“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本题分数:5分)
  • 请填写答案: (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 参考答案为:
    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
    注:“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