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

 
  一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选断,回答问题。
  (一)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 “籍”的音序是( ),音节是( )。
  2 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文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含糊:_____________轻易:________________
  3 从文中找出一组前后照应的句子画上“ ”。
  4 你从文中划线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父亲对母亲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6 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想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晚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 爹 为什么要烧掉 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 “籍”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节是( )共( )笔。2 第三自然段加标点符号。
  3 “那年春天”是指( )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含糊”的意思是( ),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 给这个节选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
  2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慈祥( ) 机智( ) 怒气冲冲( )
  3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时,他心理也许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伟大的力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李大钊在你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局势越来越(严厉 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 在画“____”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 请用“√”选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3 文中“我哪能离开呢?”请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这个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正确的是:( )
  A 父亲对母亲说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B 父亲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C 父亲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D 父亲对母亲说 :“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5 这段话反映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
  A 反映了父亲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B 反映了父亲关心家庭的高贵品质。
  C 反映了父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D 反映了父亲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6 假如你是文中的李大钊,当局势这样严峻时,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呢?并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为人民服务》选段,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 《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__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__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 请用“_____”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3 请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4 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 请把画“ ”的句子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本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