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 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 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课文的第3 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 形态 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 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 体表 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 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 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②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 学会飞翔 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 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 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2)对词语的理解。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 凶猛 鸽子 欣喜若狂 描绘 形态各异 轻盈 敏捷”等词语。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 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 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 开阔视野。
2.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提出不懂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 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教师引读 对比朗读等方法,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 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4.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采用删减比较 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又如,“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认为表达得准确的语句,说说句子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再谈谈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5.本课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交流时,注意提醒以下几个字:“凌”读línɡ,不要读成lín;“崭”读翘舌音;“鸽”字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盈”字上面的“”不能写成“”,“”的末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6.课后设计了选做题,引导学生将课内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科技知识的书目 报刊和网站,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片段:第四段的教学
学习这一段时,根据讨论题,学生自主读文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读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再读全段,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 ||
繁衍生息的情况 | 它们的特点 | 作者说明的角度 |
第一代恐龙 |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 |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有的两足奔跑 | 从生活习性上 |
有的四足行走 | ||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 从身体形态上 | |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 ||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 从性情上 | |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 ||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 从体态 习性 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 ||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 ||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拍打 | ||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 ||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 飞行能力 |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
4.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 相关链接
中生代 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约2亿5000万年至6500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000万年左右,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化石 指古生物的遗体 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