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免除幼儿园一年保教费 2025年秋季起全国实施

 
2025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国办发〔2025〕27号),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即大班阶段)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保教费)将全面免除。民办幼儿园参照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减免,高出部分由家庭承担。这一政策预计惠及超1000万儿童,每年为家庭减负约200亿元,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降低生育成本的关键一步。

一、政策核心要点

实施范围与标准

覆盖对象:公办园大班儿童直接免除保教费;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园按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减免,差额部分家庭自担。

费用类型:仅限保教费(基础教育费用),不含伙食、住宿、校车等附加费用。

执行标准:以县级及以上政府核定的公办园收费标准为准。例如:

北京公办园约1200元/月,年省1.44万元;

武汉省级示范园5400元/年,年省7200元;

甘肃县镇地区年省2400元。

财政保障机制

补助方式:因减免导致的幼儿园收入缺口,由财政按在园人数和实际收费水平全额补贴。

央地分担比例(分五档):

西藏等12省区:中央承担80%;

河北等10省:中央承担60%;

辽宁、江苏、北京等发达地区:中央承担50%。

二、重点群体延伸保障

困难儿童兜底政策:各省需对低保家庭、孤儿、残疾儿童等追加资助。例如内蒙古对特困幼儿年补2000元,江苏为残疾儿童提供月补500元;云南边境地区实施“三免一补”(保教、伙食、住宿全免)。

教师待遇与质量保障:

要求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严禁拖欠,确保“免费不降质”。

当前全国71%的园长和76%的专任教师为非在编人员,农村地区师资缺口突出,待遇提升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三、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缓解生育压力

学前教育支出约占城镇家庭育儿成本的8%-10%,部分大城市民办园月费达2000-3000元,甚至超过大学费用。调查显示,20%家庭因育儿成本放弃生育二胎,新政通过年省数千至万元开支,有望成为提振生育意愿的“强心剂”。

促进教育起点公平

政策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如西藏、四省涉藏州县等地区享受高比例中央补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乌鲁木齐已覆盖324所幼儿园,数万农村儿童受益。

长期人口发展战略

作为继2025年新生儿补贴(每孩年补3600元)后的配套措施,协同应对2024年1.09的低生育率挑战,为2035年实现全国3-6岁全免费学前教育铺路。

四、地方创新与潜在挑战

地方先行经验:

浙江杭州:对低保家庭免费入园并补贴8000元/年,企业园区幼儿园员工子女减费50%;

贵州毕节:农村幼儿园全免保教费,中央转移支付覆盖90%成本。

执行风险与应对:

财政压力:中西部市县可能面临补贴延迟,需依赖省级统筹资金专户化解。

民办园定价争议:部分地区民办园收费差异大(如泰州需经政府定价至941元/月),需强化属地监管防止“变相收费”。

学位紧张:公办园免费后报名激增,需同步扩增普惠资源(2025年目标普惠园覆盖率85%)。

五、未来规划与家长指南

政策扩展方向:

短期:2025年秋季起覆盖学前一年,后续或延伸至中班、小班;

长期:2035年实现全国3-6岁儿童全免费,普惠园覆盖率超90%。

家长操作提示:

申请方式:2025年秋季关注本地细则,通过幼儿园或政务平台(如“浙里办”)提交材料;

民办园家庭:提前对比同类公办园收费标准,预判实际减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