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_现代文阅读题

 城市学校网为您提供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_现代文阅读题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9分,考试时间1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
    这个时代,很多作家的名字在报刊和新媒体上频频出现,人们却想不起他写过什么,而有的作家名字一出现,唤醒的则是作品的名字及相关想象,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的区刖,双雪涛的“好”显然属于后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将一直与《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捆绑在一起。

  通读双雪涛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大历史变革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是极其敏感的,只是他不愿意把这些故事变成关于历史进程的肤浅论证材料。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历史从未在他的故事中缺席时,才会发现,他早已把历史与人的关系编织进故事的纹理中。很显然这里挺立着由精湛技艺所支撑的鲜明的小说观和历史观,即只有在精心编制的好故事的罗网中,历史这只“怪兽”才能被一种具体、丰富也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诱捕、显形。

  就小说中的“虚构”来说,这里并不存在特别复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尊严、前途和命运如何成为历史怪兽的养料,双雪涛心知肚明且有切身体会,只是他不相信历史只有一种抽象的表情,哪怕只是狰狞和吞噬,也会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更何况历史事件的发生,最终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承担。所以,在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而历史不只是背景,也是以各种形态渗进故事的有机成分。两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也就成为需要依靠智慧和技艺来成全的事情。

  历史发生的时刻,最初必然表现为人的遭遇,并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这是历史消散后留下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构”介入历史的方式,便是用器物和文字对人进行招魂,在这个过程中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逐渐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态,这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历史祛魅,即重建历史表情,或日历史显形。帕慕克坚持一个观念:“物品既是小说中无数离散时刻的本质部分,也是这些时刻的象征或符号。”这句话虽然并未明确指向“虚构”与历史的关系,却能贴切说明双雪涛在设置历史的“诱饵”(物品或器物)时所体现出的非凡匠心和能力。

  《摩西》无疑是一篇杰作,这里暂且只分析其中的一个细节,一种名为“平原”的香烟烟盒的作用。“烟盒”最显而易见的功能,就是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故事里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条线索,众声喧哗,彼此纠缠,直到“烟盒”出现,错综复杂的线索才建立一种比较牢靠的逻辑关系。由此,故事冲出迷局,开始进入令人期待的“解密”程序。

  我无意宣称《摩西》必将成为未来的经典,但“诱饵”的精心设置让历史在一个好看的故事中不断具象化,于是,历史表达便言之有物,现实描绘又有纵深感。做到这一点,一部充满意义张力的小说至少成功了一半。

(摘编自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双雪涛的小说在故事纹理中渗透着历史与人的关系,但他不愿意把故事当作表现历史进程的材料。
  • B: 双雪涛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和历史观,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重新诠释历史,让历史怪兽显形。
  • C: 双雪涛认为历史是有具体姿势和形态而不是抽象的,最初表现为人的遭遇,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
  • D: 《摩西》中“平原”香烟盒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是双雪涛精心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诱饵”。
  • 答案为:D
  • 2. 下列对文中观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文章指出双雪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他的作品尤其是《摩西》密不可分,属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
  • B: 文章以《摩西》为例,说明双雪涛极为重视个体、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大历史变革之间的密切关联。
  • C: 引用帕慕克关于小说“物品”的见解,意在肯定双雪涛具有设置器物或物品这些历史“诱饵”的能力。
  • D: 文章给予《摩西》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精心设置的“诱饵”,让故事与历史相互印证,小说因此而更加好看。
  • 答案为:D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一旦提及双雪涛的名字,唤醒的是《平原上的摩西》,他的艺术成就超过那些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作家。
  • B: 历史不能虚构,但是介入历史的“诱饵”却可以虚构,它使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
  • C: 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写作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而历史也以各种具体的姿态有机渗进了故事里。
  • D: 在双雪涛的小说中,“诱饵”的设置使历史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断被具象化,让小说充满了意义的张力。
  • 答案为:A